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天地 > 语文 > 教学设计
《贝多芬百年祭》教学设计
字体【 】  编辑日期:2012/12/24    编辑:乔红胜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解贝多芬个性特点。

2.揣摩语句,深入理解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情感。

3.探究写作意图,领会人物品格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准确把握人物个性特点。

2.探究人物品格的精神价值。

一、导入课文

       1827年3月26日,在轰隆的雷声中一个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课件显示)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他用音乐感受世界,他用音乐触摸灵魂,他用音乐传达思想。

二、疯子贝多芬(板书)

       有同学提出文章中多次说贝多芬发了“疯”,他是不是真的疯了。怎么理解?我们一步一步来解决

1.先看一下在世俗眼中,贝多芬的“疯”在文章中有怎样的表现?请快速浏览课文,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回答。(带领学生找)

       明确:除了贝多芬之外谁也管不住贝多芬;而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有意不去管住自己,于是也就成为管不住的了。(第一段)

       这样奔腾澎湃,这种有意的散乱无章,这种嘲讽,这样无顾忌的骄纵的不理睬传统的凤尚——这些就是使得贝多芬不同于十七和十八世纪谨守法度的其他音乐天才的地方。(第二段)

       贝多芬不是戏剧家,赋予道德以灵活性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可厌恶的玩世不恭。(第三段)

        在于他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第六段)

三、激情贝多芬(板书)

2、萧伯纳如何看待贝多芬的这种“疯”?

1 (为了表现贝多芬,萧伯纳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萧伯纳把贝多芬与同时代的伟人音乐家做了详细的比较,请从文中找相应的词语和句子,看看他们有哪些不同之处?(注意做好总结)

        明确: 莫扎特   海顿      ————      贝多芬

        谨守法度   当时的传统和社会很合拍    赋予道德以灵活性    侍从  拘泥乐式本身   (绅士的装束)

        不守传统   和传统和社会不合拍     道德的坚定性    激进的共和主义者   突破乐式,完全表现心情     (流浪汉的装束)

对比手法鲁迅先生就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人来比较衬托的。”

       教师明确: 通过比较发现,贝多芬的“疯”在于他把音乐完全用作了表现心情的手段,并且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他对传统的反抗,对乐式的反抗,摆脱情感和思想的禁锢,这是一种解放。一些不理解他的人,竟用一个“疯”字来形容他,殊不知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贝多芬在忍受着高贵的孤独和寂寞的同时享受激情的快乐。

3、思考一下贝多芬的激情,奔腾澎湃的灵魂的源泉来自何处?

       提示: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执着追求。

文本信息:他是造成法国革命的精神风暴中的一个巨浪。(第二段)

         而贝多芬却是个穿散腿裤的激进共和主义者。(第三段)

         在贝多芬和他们之间隔着一场法国大革命,划分开了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第三段)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第八段)(课件显示)

       (提示:找关键词,如“世纪”“法国大革命”)

        资料补充:贝多芬一生跨越了18、19两个世纪,中间正好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贝多芬早年深受启蒙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他不少乐章中响彻着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主旋律。正因为如此,贝多芬比他的先辈们体现了更多的独立性和民主性。(课件显示)

(故事引路:贝多芬与拿破仑(1803年,贝多芬他创作了《第三交响乐》,他用铅笔在第一页上写到:“为拿破仑而作。”具有戏剧性的是,当他的学生对他说拿破仑本人要做皇帝了。贝多芬非常愤怒。激动过后,热爱自由的贝多芬重新写了《第三交响乐》的首页,改名为《英雄交响乐》。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贝多芬的性格和精神追求。)

       明确:贝多芬是在用音乐表达思想,表达对民主自由平等的呼唤。他奔腾澎湃的灵魂源自时代的先进思想和精神。所以他不理睬传统,不愿管住自己, 打散乐式等等。

        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莫扎特,海顿对他的误读,也就理解贝多芬之谜。在音乐史上,贝多芬区分开了18世纪和19世纪。所以贝多芬不仅不是疯子,而是感受新时代,用音乐传达新时代精神的巨人。他忍受住孤独和寂寞,用音乐的号角将麻木的灵魂吹醒。

四、永恒的贝多芬(板书)

4、贝多芬逝世后百年,萧伯纳创作《贝多芬百年祭》的意图是什么?

        资料补充:萧伯纳(1856—1950),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在艺术上,主张写反映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注重用戏剧传播思想观念,提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课件显示)

 共同点:萧伯纳用戏剧传达思想,贝多芬用音乐传达思想。

       解读:萧伯纳对贝多芬有超越世俗的思考,萧伯纳读出了贝多芬的思想和精神。贝多芬的思想不但具有时代性,而且引领了时代,他超越了时代,在百年过后仍然有价值,他的思想和精神光芒在历史时空中获得永恒。

5、今天我们读了《贝多芬百年祭》,请同学们谈谈你对贝多芬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解读:今天我们认识了世人眼中的贝多芬,萧伯纳眼中的贝多芬。萧伯纳用睿智的眼光看见贝多芬奔腾澎湃的灵魂背后思想和精神内核——自由民主平等。我们也要睁开蒙昧的眼去“看见”。我们今天读这篇文章,不能仅仅是怀念,我们还要认识贝多芬在音乐中传递的思想和精神。贝多芬将永恒。

五、总结(那些孤独而伟大的灵魂)(课件有图片)

       看到这些孤独而伟大的灵魂,结合你学习本文的体会,说一说?

       历史上总有一些孤独的伟人不为世人所理解。(就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孤独总与先知先觉者相伴)

        也许我们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我们能以敬畏之心去追寻他们的思想。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思想的尊重。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所谓天堂就是人的仰望。

 

六、作业布置

       课后欣赏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感受贝多芬音乐的激情和力量,写一段文字表现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贝多芬百年祭

                                                          萧伯纳

 

                             疯子?     激情!    永恒……

                                                                                                            (执教 项新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