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学教研 > 学科天地 > 艺术 > 教学心得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教学反思
字体【 】  编辑日期:2013/3/19    编辑:尹向前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这一节课主要带领学生了解了宗教音乐,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及维也纳古典主义代表作。从欧洲音乐这一发展的线索,了解了欧洲古典音乐与宗教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众多的音乐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音乐遗产。

首先了解欧洲音乐的发展历史,通过播放一段巴洛克时期音乐,结合两张巴洛克时期的教堂建筑图片引出巴洛克时代(1600~1750)起源于意大利并流传于欧洲的一种音乐风格。“巴洛克”一词起源于葡萄牙语,原意为“不圆的珍珠”。本来是指17世纪以来意大利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富丽堂皇、热烈鲜艳、注重细节,装饰性强,常给人以紧迫感,音乐上也大体有这些风格。因此被借用过来。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等是巴洛克时期的主要作曲家。

    在这一环节中,我觉得自己单单是从画面上让学生找出了一些特点以及不同点,这样还不够,还应该更好的让学生从音乐上来对比与引领他们听赏以及来分辨出两个时期音乐的不同特点,否则就失去了让学生通过聆听而来感受不同美质的这一环节的强化,从而使学生从主动变成了被动。

其次对巴洛克时期和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的风格与特点进行的分析,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通过介绍维瓦尔第的《四季》带领学生赏析作品:1、引导学生回答所听的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所演奏;乐曲的音乐风格如何?(明快、欢乐、华丽而洒脱)2、分段赏析作品并哼唱主题旋律随乐演唱时,气息的连贯以及风格特点的把握。引导学生了解对音乐作品的强弱、旋律、节奏等要素的变化与所表现的对象的统一性。

   最后引导学生了解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18世纪后的古典主义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敲响了封建王朝的丧钟。作曲家在思想上追求平等、自由,作品反映了市民阶层和上升期资产阶级的精神面貌和追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感动和激励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力量。

   引出海顿《时钟交响曲》(第101交响曲)介绍作者与代表作,并赏析作品引导学生回答这首作品使用了哪些乐器。(大管、小提琴等)以及引导学生回答这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欢快、优美、)从而引出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使用管乐和弦乐的合奏展示和声效果,小提琴展示古典主义时期对旋律的重视。——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结尾对比两个时期的不同音乐风格特点:巴洛克时期为王宫贵族服务,乐曲旋律较难演唱。而古典主义时期为普通城民服务,旋律歌唱性较强。通过对比知道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体现了乐理,乐器使用及作曲家思想上的进步!由于中间时间没有把握的很准确,导致最后结尾处结束的比较仓促,没有详细具体的作出很好的对比。

  通过这次比赛,深知需要学习的还很多,希望以后能有多些的机会参加这种类似的活动,互相学习,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更好的来为学生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