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走进三中 > 特色办学 > 体育教学
兴办专项特色学校 桃李芬芳春色满园
——安徽省铜陵三中体育工作汇报
字体【 】  编辑日期:2015/4/9    编辑:鲁仕纬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安徽省铜陵三中是安徽省示范性高级中学。长期以来,学校从实际出发,深化教育改革,苦心求索教育发展之路,把建立并发展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作为不懈追求,坚持“体教结合”的办学思想,自80年起创办体育特长班,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特长班为主体的体育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一)学校体育特色的发展

1980年,学校被命名为首批省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列为省级重点传统项目学校,并三次荣获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集体、先进学校。88年,学校再上台阶,被列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89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铜陵三中曾两次代表安徽省中学生参加全国“长江杯”田径比赛,先后四次荣获全省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金牌80余枚,银牌62枚,铜牌26枚。96年以来,我校学生又获国家级金牌4枚,银牌4枚,省级金牌32枚,银牌24枚,铜牌4枚。我校田径队连续十几年获市级比赛团体第一名,并创造和保持了绝大部分项目的市田径记录。因学校体育特色办学成绩显著,2003年底,经省教育厅推荐,我校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学校代表参加了全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成立大会,并成为副主席成员单位。2005年,学校又被国家体育局、教育部联合命名为“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二)培养和输送大批体育人才

铜陵三中“体教结合”,办学特色鲜明,铜陵三中体育班人才辈出。自办班以来,三中先后为省体工队、部队专业队、大专院校输送了300余人。其中,输送到八一体工队、江西省体工队、部队专业队、省体校等190人,考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院、解放军体院等体育院校110余人2007年我校应届毕业生方叶以体育特长生的资格被北京大学录取,就读于北大法学系。曾培养出卢海燕、许斌等世界技巧锦标赛冠军,五获世界技巧锦标赛金牌,刘学杰获亚洲射击赛亚军。97年,我校培养的陶月强获全国八运会举重银牌。2000年,陶玉强获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第一名。

一、明确办学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三中历届领导班子坚持走重视学生素质培养的特色办学之路。近年来,三中领导班子进一步理清特色办学思路,充分认识到特色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并将在教育实践中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目的明确,思想统一,使三中倍加珍视和努力发展已有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抓好体育传统项目建设,搞好体育教育工作。学校将如何办好传统体育项目学校,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工程议程,坚持不懈地抓紧落实。成立了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任组长,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校领导几乎每天都要亲监现场,了解训练状况,解决存在问题,经常性地召开体育工作专题会议,不断改进管理方法,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决策和协调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保障了三中“体育之花”历30多年而不衰。

二、规范办班机制,严格组织管理

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和铜陵三中三方组成,有力地保障了三中体育特色的延续和发展,促进办班机制的确立和规范。体育班成功的重要一环是认真做好选苗工作,理顺内部衔接,深化内涵。从80年起,三中坚持以体育局、教育局及本校三位一体的招生办班模式,每年56月份在市县范围内,统一招收初一、高一体育特长生,宣传、报名、考试、政审、录取等工作由招生领导小组组织指挥,体育教研组具体操作。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择优录取,从而保证生源质量。

任何一件事情做起来容易,但要坚持下去,做到持之以恒就比较困难,我校体育班之所以能坚持下去,而且越办越好,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学校组织得当,管理有方,教学质量好,学校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因此深受社会、家长的欢迎,不少家长主动将子女送到我校参选。学校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体育教师输送优秀体育苗子和运动人才的奖励办法、体育班学生管理暂行规定、体育班教练员工作暂行规定、年度达标规定、体育班学生素质测验评分表等,保障学生学习、训练两不误。优良的教学与训练质量,是成绩的坚实基础,一大批苗子在我校得到精心培育,健康成长。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体育特长生德育工作

搞好特色教育,使之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优秀的教育队伍。三中体育教师现有10人,担任田径传统基础训练工作的有5人,他们政治上要求进步,事业心强,工作上肯吃苦,是一支团结上进的战斗集体。学校对他们在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在业务进修、组织发展和评先评优等方面热情帮助、适当倾斜,并重视和加强教师的定期考核。特色教育是一项非常艰辛的探索工程,非有奉献精神不可,学校精心挑选,将师德和业务素质上堪称表率的教师作为带头人,带动其他教师同心协力、负重前进、创造辉煌。体育组原教研组长俞宏云同志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体育教研组长夏炳新同志为全国推广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个人,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无怨无悔。在他们带领下,体育组教师不断学习,积极参加进修培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每年近300天带领学生进行业余体育训练,先后有5人次荣获全国先进个人、先进工作者称号。另外,在2000年和2001年的体育年轻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校年轻教师凌兴民和王友生两位同志,先后获大赛一、二等奖,2013年我校徐旋老师的《踏板操》获全国优质课(录像课)二等奖。

加强对体育特长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是体育特长生得以成长、体育班得以兴旺的重要前提条件。体育特长生由于经常集训和外出比赛,见识广、思想活跃,所以体育特长班难管、体育特长生难教,思想教育也就尤显重要。学校选派责任心强、热爱体育事业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能力的教师任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他们定期家访,与体育教师、体委教练研究分析运动员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进行集体主义、组织性纪律性及理想前途教育。

同时我们加强学生管理,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学校建立了体育特长生成绩档案,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学生的成绩、文化课、品德操行等情况均记录在案。学生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对其评选表彰,发给奖学金,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训练的热情和努力上进的积极性。

 

四、加强后勤保障,加大投入力度

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是推动学校体育工作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三中历任领导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发展的投入,保证学校必要的基础体育设施和器材,如有标准的400米的田径场地、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6个标准篮球场、健身房等,基本上满足了传统基础项目训练和开展课外活动和各种要求。尤其是近几年来,为进一步弘扬三中体育特色,校领导本着勤俭治校的原则,发扬艰苦朴素传统,节约其他开支,尽可能加大发展体育的投入力度,保证了每年约有10万元资金用于添购体育器材、学生训练和各种比赛经费。为优化体育硬件设施,学校自筹资金1200万元用于兴建校体育馆和室内游泳池,体育馆内设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体操练功房和乒乓球馆等多种设施,共2380个座位,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五、特色教育“特”事“特”办,理顺三个关系,促进“体教结合”的健康发展

1、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特色教育是普通中学教育中的特色教育。因此,体育特长班也应该按照普通中学的教育规律抓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根据现行教育体育的特点,认真抓好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没有文化知识的体育特长生谈不上是真正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没有发展前途,而是一个文化教育上失败的体育班也不可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因此,遵循教育的共性,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培养有文化素养的体育特长生是体育班办班的核心宗旨。我校在录取新生时高度重视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必须达到普高录取成绩的70%。学生在校文化课指标由教务处备案,班主任将每学期文化课成绩和体育专项成绩填在特制的学籍表上。教学管理做到三个一样:与平行班比,开设课程一样,教学总课时一样,作息时间一样。

另一方面,学校充分考虑到特色教育的特殊性,对体育特长班又有三个“不一样”:体育班主任及课任教师要热爱体育,责任心强,配备优于平行班;针对集训比赛灵活性大的特点,随时做好补缺补差工作,班主任写出书面报告,交教务处具体安排;体育特长生考试成绩按文科占70%、体育专项占30%并记入学期成绩。

由于正确处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狠抓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促进人才培养。近几年我校有近80名体育特长生凭优秀的文化课成绩和过硬的体育专项成绩进入高考院校,如97届周祎同学以文化课53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98届的阮应龙,2000届的马榕,2002届汪一同学也先后考入北京体育大学,98届的吴丰华和99届的沈燕平先后考入成都体院,99届的黄辉被解放军体院录取,02届的方丽霞、刘洪,04届汪涛、07届叶凡被上海体院录取等。

2、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特色教师促进学科教育的深化和提高,我校体育特长班的经验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体育工作,促进了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而有成效地广泛开展。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关系到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为落实一小时课余体育活动计划、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我们制定了统一的课外活动(时间、场地、内容)安排表,内容上以小型竞赛(田径单项比赛和球类等)和“身体素质”项目锻炼为重点,做到天天有活动,保证了两课两操、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浓郁的体育氛围,感染了校园时每一个人,广大教师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市教育局教工运动会上,我校三次获团体总分第一。

2006年4月,铜陵三中被批准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并冠名为“铜陵市五松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自“五松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立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师资的优势,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把俱乐部的工作落在实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学校领导班子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国家体育总局要求,依据安徽省体育局的“实施方案”和市体育局的意见,统一了思想,形成共识,制定了《铜陵三中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实施方案》,成立俱乐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董事会,以铜陵三中为总部,总部下设技术培训部、竞赛部、财务部。由校长担任俱乐部董事长,分管后勤副校长担任执行副董事长,分管体育副校长任常务董事,工会副主席兼任总部主任,教务处副主任、体育教研组长任总部副主任,保证了俱乐部工作的正常开展。

在俱乐部组织机构领导下,成立铜陵市第三中学“五松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校外网络和校园网络,领导机构、集体会员单位、专职教师、兼职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相互配合支持、协调,形成优化组合的整体。在管理方法上不断完善竞争机制,在组织网络中,加强总部与校外网点校和校园俱乐部的纵向联系,同时也注意到各俱乐部之间的横向交流,工作相互渗透,密切配合,从而保证了俱乐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3、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学校教育特色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一旦形成便要保持相对稳定,要建立比较完整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如管理机构的设置、选拔、奖励制度,不能朝令夕改,任意变动,以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有稳定,才有发展,但强调稳定不是拒绝发展。近年来,三中抓体育特色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特色教育的理论内涵,加大对学校体育课余训练规律的研究,学校成立了《课余体育训练卫生与保健的研究》课题组,被省教科所确立为省级科研课题,经课题组成员精心组织、细致研讨,该课题取得了较大成果,并得到了专家组一致肯定,有力地促进了体育训练的科学化、系统化工作,提高了体育训练的质量。二是完善体育特色的内容构成。2002年我校选派了一名教师赴北京体育大学进修美操,成立校健美操运动队,并在全校推进韵律操。2002年,首次参加安徽省健美操比赛,并获得团体第五、单项第三的优异成绩。三是改革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率先在学校开展菜单式专业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一至两项专业技能。收到良好效果。

坚定不移地抓好体育特色与教育,铜陵三中受益匪浅,特色教育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扩大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先后受国务院、团中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表彰,中国教育学会的主编《中国教育大辞典》收录了三中的办学经验,中央电视台及其他媒体均先后多次报道三中体育工作经验。

总结过去,开拓未来。我校在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体育设施、训练水平、理论研究、竞赛成绩等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我们决心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努力办好体育重点传统学校,为国家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体育人才。

 

                                      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