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对外交流 > 校园文化
铜陵作家看三中:五松何清幽
字体【 】  编辑日期:2016/6/1    编辑:文化办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五松何清幽


   市第三中学有一座华东地区中学唯一的综合性植物园,全国闻名。在江南最美的四月里,我步入植物园的大门,就在这一刻,我像是被堵在了那里,动弹不得,碍于这满园厚厚的绿。


   一条青砖铺出的路,细雨里,每一斑青苔都弓起了身子,使劲拖拽着纷沓的脚印。大丛的竹林逼仄了小径,恰好扶住了踉跄的脚步。刚稳住了脚跟,调皮的青草又咬紧了裤管,隔着一层布也将小腿挠得痒痒的。红锦鲤鱼在一旁的曲池里笑出了泡儿,漾碎了长廊上盆栽的倒影。高高低低的树,搂得深深庭院几乎喘不过气来,憋出零零星星的花儿呼吸着化不开的春色。只有园中的一座亭子,一脸古色古香,高啄的飞檐注视着远方。亭子叫“五松亭”。


   如果对我们这座城市稍有了解的话,五松这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天宝十三年,李白经秋浦至铜官山,就在这里,他发现:“山旧有松,一本五枝,苍鳞老干,黛色参天。”喜欢指点江山的谪仙忍不住欣然赋诗:“……五松何清幽,美景胜沃洲。萧飒鸣洞壑,终年风雨秋。响入百泉去,听如三峡流……”(李白《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从此,“五松山”,让这不起眼的小山包有了自己的名字,它也成为我们这个城市的代名词。这座五角小亭,后人为纪念谪仙而建,它是这座植物园里唯一也是最醒目的建筑。


   真的佩服诗仙,一个“清幽”,算是为这片小山包点了睛。


   我不知道1965年选校址时,这座中学是看中了这里的灵气,还是相中了这里的清幽。当然,那时的灵气与清幽近乎荒芜:“天苍苍,野芒芒,去三中,过三梁;雾蒙蒙,路漫漫,三公里,到学堂。”18名教职员工,有人称他们是18棵青松,在梯田边,闻着稻花香,同214名学生一道,在这文脉浓郁之地,开始了教与学的传道、求知之旅。一个甲子过去了,他们选择坚守,道脉薪传,守正创新。踏平荒秽,趟过动荡,走向中兴。最能见证三中发展历程的是这里的树木,于清幽之中。


   清幽,满是诗意的氛围。之于林木花卉,可以静静地生长,天性地生长。长成一园的葱茏馥郁,也长出无限的勃勃生机;之于老师,可以闲庭信步,放松心境,可以构思讲稿,寻求突破;之于莘莘学子,可以优游期间,赏心悦目,可以探幽发微,切磋学业。琅琅的读书声被隔在了园外,悠远而缥缈。在这清幽里,积淀着、积蓄着、勃发着。


   清幽,拥有着诗意的内涵。每一缕花香都醉心于主持播音专业纯正的嗓音,每一株花草树木都在写生的笔触里展示过倩影,每一丛淡绿深绿浓绿无不在小班教育的探索上着色……“三中速度”就是对诗意的内涵最好的诠释。“夫子工文绝世奇,五松新作天下推......”(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三中的人文情怀验证了李白预言的准确!


   清幽,洋溢着诗意的风范。这座校园,除了教室,还有植物园、生态园、陈列室,还有《五松》杂志放飞的梦想;老师除了教书,学生除了做作业,还有18岁成人礼的徒步,还有“五松讲堂”的高端大气,还有“诗歌节”的激情四溢。作家刘再复来了,诗人舒婷来了……大家的垂青,与三中人的努力,将荷尔德林的希冀变成这座中学的底色: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我伫立在五松亭内,想象着两年前舒婷来时的样子,她一身素花衬衫配黑裙,一头清爽短发,在“五松讲堂”上,说着一口稍带闽南腔的普通话,轻声细语,不紧不慢。在她“听过的几百场诗歌朗诵里最棒的一次”“诗歌节”上,低低的说了句“如果有下辈子,我想到铜陵三中来读书。”与其说舒婷来此是传诗之道,不如说是寻诗之根。她没有动笔,更没有放歌,怕打破这一份难得的幽静。因为清幽之中蕴含着至纯,孕育着大美。她只是喝了一杯茶。她知道怎样做,因为她说过:“要歌唱你就歌唱吧  但请/轻轻  轻轻  温柔地”。


   三中的办学目标是明确的:“身体健康、心理阳光、学业进步”。 三中精神是高昂的:“以德为首的团队追求,以人为本的生命关怀;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还有几代三中人“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教育回归其本真”的努力是显著的。她们从“飞天”袖间轻柔地落到地面,如一粒种子,于这清幽甚至有些寂静中扎根,生长。“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李白《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这就是我们的三中,如松如兰,幽香风远。


   当年,李白“置酒穷跻攀”,面对满目荆棘,一脱口,便是“秀色发江左,风流奈若何?”“要需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的大气磅礴。舒婷在久久地沉思之后,品了一口香茗,轻轻地说道:“有幸在此倾听一千年的回声。”


   我想:一座好的学校,在营造教书育人的圣殿的同时,还应该经营一处植物园,让诗人喝酒、饮茶、畅想的植物园。清幽如许......

                                                                                        (四月闲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