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德育之窗 > 国旗下讲话
20191104国旗下讲话:给知识以净土,予人才以天地
字体【 】  编辑日期:2019/11/4    编辑:212班 汪敏    阅读次数:次    [ 关 闭 ]

    主持人:老师们,同学们:上周,瑞典友好学校访问团一行到访我们美丽的三中,期间,三中师生和访问团一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同学们充分展示出当代中学生应有的文化自信。同时,交流中我们也深入了解到瑞典在某些领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下面,就让我们掌声有请参与本次文化交流的使者之一——212汪敏同学(曾荣获外研社杯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三等奖和省级一等奖)为我们讲话。

给知识以净土,予人才以天地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212班的汪敏。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给知识以净土,予人才以天地。

前几天,我有幸参与了瑞典友好学校同我校的文化交流会,在与其短暂而又深刻的交流学习后,我对于瑞典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

瑞典,是个低调的北欧小国,许多人或许对着地球仪一时半会都找不到在哪里。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土面积不足4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里,拥有世界排名前五的国家图书馆和十五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群总人口不足一千万的瑞典人中,曾经有十五人荣获诺贝尔奖。为何这样一个小国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我想,这与瑞典重视科技和人才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

瑞典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度。在瑞典,最受人敬爱与尊重的就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为人类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2015年,屠呦呦教授应邀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奖,斯德哥尔摩大学校长厄本-兰达和众多名校教授及优秀学生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她的到来。在此后她的一次演讲中,为了能让80多岁高龄的她坐着讲话,卡罗琳医学院院长单膝跪地为其举起话筒,时间长达26分钟。

从这一个个细微而又暖心的细节中,我们足以看出瑞典对于科学家、对于人才虔诚的尊重与敬仰。

然而,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欢迎和待遇更多地给予了那些高高在上的娱乐明星,人们对于科学人才缺少一份发自内心的重视与敬仰。

如今,我们国家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大力提高科学家的地位。今年,新中国欣逢70周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50多位科学家颁发荣誉奖项,授予共和国勋章。今年7月份,上海主办了第二届顶尖科学家论坛,大会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科学家协会主席科恩伯格对中国科技发展予以高度肯定。在国家的引领支持下,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科技人才,从5G网络的积极部署到嫦娥四号登录月球面,世界的目光再此聚焦到耀眼的“东方奇迹”。

我们欣慰于中国目前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寄希望于未来的进取突破。正如薛其坤教授所言:科研需要放下名利,但也需要尊严和敬仰。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不能只依靠国家和政府的重视,而应在社会中树立一种热爱科学的风尚,就拿我们青少年来说,是否可以少一些对于明星的狂热和追捧,多一些对科学家的了解和尊重?只有人人心中保留一份对科学家们的虔诚敬仰,人才强国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给知识以净土,予人才以天地,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风气充溢整个社会。于是,国家可立,民族可强!

主持人:谢谢汪敏同学,她的讲话启示我们看待西方文明时,既不能“崇洋媚外”,亦不应有“零和思维”。在与西方文明对话时,既应坚持文化自信,还应拥有一颗开放、包容、尊重和欣赏的心态,善于发现西方文明的闪光点,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通过取长补短,交流互鉴,方可更好地实现合作共赢,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国与国、文明与文明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让我们学会用开放、包容、尊重和欣赏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相信一会能成就一个独特、自信和卓越的自己!



分享到: